- 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5:31 点击次数:126
特朗普对美联储的“大动作”:这次他要“翻牌子”了
咱们来聊聊特朗普。这个人呢,一向不按常理出牌,有事儿就爱干大的。还记得之前他当总统的时候,各种批美联储不靠谱,说他们政策像打麻将一样——一会儿“碰”,一会儿“杠”,最后还“自摸”了通胀爆表。这不,他刚刚重新上台,第一件事就是撸袖子要对美联储动刀子。
这事儿可不小,毕竟美联储可是美国经济的“发动机”。特朗普这次的动静很大,说要改良发动机,换掉几个零件,甚至还打算换个驾驶员。
---
问题在哪儿?
先说美联储是干嘛的。简单点讲,它负责印钞票、调利率,是美国经济的“总控室”。理论上,它应该专注搞经济,不掺和政治。但问题是,美联储这几年“摊子铺得有点大”,越管越多,越干越杂。
举个例子吧,2008年金融危机时,美联储大手一挥,印了海量的钱,还搞了一堆救市措施。结果怎么样?救是救下来了,但也把市场搞得七零八落。再比如,疫情期间,美联储又是疯狂放水,结果通胀飙到四十年来的最高点。这就像一个司机,方向盘左扭右打,把车开得七歪八斜,最后还撞上了通胀的大墙。
再说它的管理层。美联储的领导人,理论上是技术官僚,但实际上呢?不少人跟政治挂钩。特朗普当总统那会儿,就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意见大,说他政策摇摆还搞党派政治。更离谱的是,美联储还跑去插手一些政治化议题,比如气候变化、种族问题。这种事儿,搞经济的插一脚,怎么看都显得别扭。
---
特朗普要怎么改?
这次特朗普不仅是嘴上说说,他还拉来了“专业军师”斯蒂芬·米兰。这个人不简单,哈佛经济学博士,曾经是特朗普财政部的高级顾问,还写了一堆关于美联储改革的文章。简单来说,他对美联储的现状看不顺眼,跟特朗普一拍即合。
特朗普的改革方案主要分三个方向:调整管理层、改造权力结构、把美联储“民主化”。
1. 管理层换血,任期缩短
美联储治理委员会的成员,现在一个任期是14年,特朗普觉得这时间实在太长了。14年是什么概念?就算总统当满两届,人家也见不到任期结束的时候。于是,他提议把这个任期缩短到8年,换人更快一点。
而且,特朗普还提出一个特别“硬核”的想法:总统可以随时解雇这些委员。这听起来有点像古代的皇帝,能随意换掉手下的大臣。不过,特朗普认为这样才能让这些人对总统负责,而不是自己一个小圈子里“关起门来搞事情”。
另外,美联储的官员下台后,还不能马上跳槽到政府部门任职,要有四年的“冷却期”。这就等于堵上了“旋转门”,避免美联储的决策者今天搞货币政策,明天跑去帮政府“撸羊毛”。
2. 储备银行“国有化”
美联储下属的各地储备银行,原本是由地方银行和企业控制的,带着很浓的“私营色彩”。特朗普团队说了,这不行,美联储是给全体美国人服务的,不能被几个大企业牵着鼻子走。所以,他们提出要把这些储备银行“国有化”,明确它们是政府机构。
而且,新的储备银行领导人,不是由地方银行选出来的,而是由各州州长来任命。这样一来,地方银行的利益就被弱化了,取而代之的是州政府的意志。听起来,这确实比现在民主了一点。
3. 调整决策权,地方意见更重要
再来看美联储的“货币政策大脑”——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(FOMC)。这个委员会现在由7个治理委员会成员和5个储备银行领导人组成,投票权比例是7:5,华盛顿说了算的味道很浓。特朗普要改成12:7,让储备银行占多数,地方意见更有分量。
这就像开会的时候,不只是“中央领导”说了算,“地方代表”也能参与更多投票。这样一来,货币政策可能会更接地气一些,而不是高高在上,跟地方经济玩“两张皮”。
---
可能带来什么影响?
我们把这套改革拆开来看,有好有坏。
好处
第一,美联储的权力更加分散了。储备银行比重上升意味着更多不同的声音进入决策层,这样能减少“拍脑袋决策”的风险。咱们常说“群策群力”,多点意见总比一个人说了算要好。
第二,问责机制变强了。总统能随时解雇委员会成员,意味着这些人不再是“铁饭碗”。再加上预算纳入国会拨款程序,美联储的运作会更透明,花钱得精打细算。
第三,把美联储的政治化倾向拉回来。无论是地方私营银行还是某些政治议题,这些干扰因素被削弱后,美联储可能能更专注于搞经济、控通胀,而不是搞“政治秀”。
风险
但问题也不少。比如,美联储的独立性可能被削弱,总统罢免成员的权力看似加强了问责,但也可能带来短期政治干扰。换句话说,货币政策可能会更倾向于服务总统的政治目标,而不是长期经济利益。
再比如,改革刚推出时,金融市场可能会有点“懵”,生怕总统对美联储的控制权加大,导致货币政策更宽松。这种预期一旦形成,利率可能会上升,经济也可能因此承压。
还有一个问题是,地方参与更多了,但地方利益和全国利益未必总是对得上号。如果储备银行的领导人更多考虑自己州的经济,而忽略全国大局,决策可能会更加碎片化。
---
说到底
特朗普这次对美联储的改革,既是对现状的挑战,也是一次豪赌。他希望通过更强的问责和分权,让美联储能够回归到它的本职工作上,避免继续陷入政治化和权力失控的怪圈。但这事儿不是光靠想法就能成的,执行过程中怎么平衡独立性和问责性,怎么避免短期干扰,这些都是硬骨头。
美联储这个“发动机”,到底是被修好,还是被修坏,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,特朗普又一次站上了风口浪尖,搅动了一池春水。这场改革,是阵痛后的重生,还是新问题的开始?大家且看且分析吧。
